教代会
教代会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代会 >> 正文

    原校长在四届一次双代会上的报告

    【日期:2010-01-16】

    群策群力 奋发拼搏

    圆满收官“十一五” 致力布局“十二五”

    为顺利实现学校转型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

    ——在第四届教职工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报告

    党委副书记、校长  原梅生

    (2010年1月14日)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学校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特邀代表、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三年主要工作回顾

    三届一次教代会以来,校党委和校行政带领全校广大师生员工,团结一致,振奋精神,坚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围绕学校发展战略、办学目标和定位,积极推进“三个转变”,大力提升“四个服务”,从推进管理重心下移、推行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入手,创新体制机制,提升办学内涵,整合优势资源,强化综合实力,顺利制定实施“十一五”规划,为建设较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学科建设跨上新台阶,学科实力持续增强

    制定实施了《山西财经大学学科建设“十一五”规划》,明确了我校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主要内容和发展战略。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紧紧围绕硕博点申报,整合学科资源,优化学科梯队,强化专业建设,努力提高学科建设水平,使我校的办学层次不断提升。制定了加强博士研究生管理的意见,编制了新增硕士点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为开展新增博士点和硕士点人才培养工作创造了条件,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学和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博士点及空白学科硕士点申报工作正有条不紊地进行。

    三年来,新增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新增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1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1个。我校是山西省唯一获得EMBA项目的高校,MBA连续6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影响力MBA”之一;MPA项目运作良好,工作得到教指委充分肯定,迎评促建工作扎实推进2009年,我校被省教育厅授予“学科建设优秀单位”荣誉称号。

    学术氛围日益浓厚。先后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经济所、法学所等科研机构建立了学科建设合作关系,共举办各类学术活动300余场(次)、晋商专题讲座20余次,人文大讲坛先后邀请刘伟、李慎明邱东、白钦先等100多位国内知名学者和教授来我校讲学或研讨,为广大师生及时了解学科前沿知识和发展趋势创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二)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认真实施质量强校工程。全面修订和实施了普通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在试点的基础上从2006级学生开始全面推行学分制。制定实施了《教学振兴行动计划》初步建立了标准齐全、同步监控、 及时反馈、有效整改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成立了实验教学管理中心,开通了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进一步增强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三年来,我校共获得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品牌专业3个、省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教学名师8名、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示范实验室6个、省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14项;获得山西省普通高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个、二等奖10个、三等奖1个。同时,我校还被教育部确定为山西省唯一一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单位。2008年,经过长期积累和两年多的评估准备工作,全校师生员工攻坚克难,团结奉献,圆满完成了本科教学评建工作任务,取得了“优秀”成绩。我校被省教育厅评为“本科教学工作优秀单位”。

    研究生创新教育和培养质量进一步加强。出台了《关于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意见》,实行统分结合的研究生管理体制,将研究生管理工作下放到学院,进一步增强了学院在研究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制定实施了《山西财经大学关于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 实行导师动态管理,强化了导师职责,共获得省级优秀导师5名、省级优秀导师团队2个。

    独立学院得到快速发展。我校华商学院新区自2006年5月底开始建设,三年来,在校学生增加了近5000人,目前在校学生达7410人;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出现了长足发展的局面,新增校园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办学空间得到了较大拓展;建成了覆盖校区、满足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等功能的计算机网络和校园网应用服务体系,为教学提供了应有的保障。学院教学效果良好,现代化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和标准齐全的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保证了教学工作的正常秩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其他层次教育教学工作稳步发展。中德学院迁回校本部办学,推行了“3+1”本科教育教学项目,探索出了山西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新模式,为山西省培养了一大批能促进德国与山西省经贸往来的高级商务人才,得到社会和学生的充分肯定。继续教育全面停止招收脱产学生,本专科结构比例接近7:3,基本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

    (三)科研水平显著提升,科研经费再攀新高

    科研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制定和修订了《科研指标量化实施办法》、 《期刊级别认定办法(期刊级别目录)》和《科研奖励与项目资助管理办法》等15项制度,进一步明确了教师是科研主力军、学院和科研机构是科研主战场、团队是科研突击队、学术带头人是科研领军人的科研主体意识,形成了教师依托团队开展科研、学院依托团队凝练研究领域、学校依托团队形成学科优势的科研运行机制。

    研究基地建设不断加强。成立了3个专门科研机构,出台《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确立了“合理布局、重点发展”的基本原则和依托学科建设基地、依托基地建设团队的基本方针,为争取国家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打下了坚实基础。

    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稳步上升。三年来,我校教职工共发表论文1920篇,出版各类学术著作、教材206部其中,国际检索论文94篇,国家级期刊论文405篇,实现了我校SSCI检索论文零的突破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63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2项。科研项目经费逐年增加,尤其是2009年的经费达606万元。

    科研获奖数量有较大增加。三年来,我校共获得各级各类科研奖项226项,其中,国家级科研奖项二等奖1项,实现了我校国家级奖项零的突破,省部级科研奖项84项。在山西省第五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奖中,共获奖39项,其中一等奖6项,获奖数量在全省名列前茅;在第五次山西省高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奖中,我校获奖23项,其中一等奖12项,获奖数量居全省第二位。“十一五”前三年获得的科研奖项比“十五”期间获奖总量增长了109%。

    学报办刊质量逐年提高。我校学报影响因子达到1.681,比2007年提高了1.3倍,比2002年提高了18倍,在全国财经类高校学术期刊中排名第一,在全国高校经济类学术期刊中排名第二,在山西省期刊中排名第一,连续6年为CSSCI来源期刊,2008年成为北京大学的中文核心期刊,2002年以来连续8次被评为山西省一级期刊,学报所发论文为全国各大科技文献数据库收录。

    (四)人才强校战略不断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全面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制定实施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意见》和《“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实施方案》,为更好地吸引、培养和使用人才提供了制度保障。出台了《首席教授聘任管理办法(试行)》,在全省高校率先启动首席教授制度,为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影响力的学术领军人才、不断提升我校的核心竞争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积极引进高学历和高层次人才。三年来,我校共接收博士30人、硕士114人,我校教职工取得学位返校工作的博士33人、硕士125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达到教师总数的70%。聘请114名专家学者、政府领导和企业家担任我校兼职教授、双聘教授、客座教授和特聘研究员,为多渠道使用人才、加强校际之间的联系和学术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

    师资培养力度不断加大。三年来,我校共有35名教师考取了博士,选派250余名教师到国内重点高校进修、培训和访问。举办了岗前培训、双语培训、计算机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培训班,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业务能力和基本素质。共有21人晋升为教授,54人晋升为副教授,教授总数达到132人,占教师总数的12.2%,副教授总数达到296人,占教师总数的27.4%。共引进外教17人,接收留学生1人,接待国外专家来校短期访问或学术交流15批(次),选派75名教师和管理人员赴国外大学考察、学习和培训,同时,我校还获得了一般国内访问学者项目。

    三年来,我校教师在国家和省级各项评选活动中多次获奖。入选教育部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有9名教师被评为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优秀教师,9位同志被聘为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24位同志被聘为省高校工委联系的高级专家,入选“新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333人才工程”省级人选3人,获得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5人;获得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称号16人,获得山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称号1人,获得山西省“育人杯”十佳教师称号1人。

    (五)办学条件全面改善,教育教学资源得到有效整合

    顺利实施北校南迁工程,校园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2008年,从学校发展的大局着眼,迎泽校区6个院系和17个行政部门办事机构,在历时八年的准备之后完成搬迁,在办学规划上对校区功能进行了重新定位,形成了以坞城校区为主教学区、迎泽校区为三本办学区、平阳校区为成人教育区的新模式,实现了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同住、同学、同活动,降低了管理成本,提升了办学效益,促进了不同学科的融合与发展,促进了大学文化的积淀与弘扬。

    学生学习和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三年来,共新增食堂面积242平方米,新增就餐座椅232个;投资80多万元对部分食堂进行了改造;坞城校区学生一、二食堂通过了省教育厅B级食堂验收;投资100多万元,对学生公寓线路进行了全面改造,实现了用电智能化控制;在学生公寓楼内安装了卡式电热开水器和自助洗衣机,我校标准化学生公寓建设通过了省教育厅验收;在全校范围实行了24小时供水;晋阳街过街天桥已进入工程招标阶段,即将开工建设;由山西省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投资建设的教学实验大楼打桩已经完成;新征土地部分手续已办完,其他部分正在办理中;北张村的学生公寓及土地等资产转让协议顺利签订,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我校的校园管理问题。

    教职工工作和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三年来,完成了硕博楼、联建高层住宅楼建设,新增住宅面积5万多平方米,新建教职工高层住宅楼项目也正在审批办理中完成道路改造2万多平方米;新增了部分文化体育活动设施;完成了坞城校区和迎泽校区教学楼改造工程,新修围墙1000多米;完成了家属区部分供热管网系统改造,实行了集中供热;在学校不投入一分钱的前提下,完成了家属区供电系统改造,年节约电费10万余元;新增绿化面积3万多平方米,新栽植各类树木500多株,校园硬化、亮化和美化面积进一步加大。

    (六)管理体制得到深化改革,内涵式发展效果显现

    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成效显著。2007年,我校制定实施了《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 (试行)全面推行了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2008年,我校工作目标责任的制定、落实和考核紧紧围绕本科教学评估工作进行,充分发挥了工作目标责任制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有效地保证了评建工作任务的落实和顺利开展。2009年,在总结推行两年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进一步修改完善了考核体系。从目标责任制两年多的实施情况来看,总体情况良好,初步显现成效,有力地推动了学校重点工作的落实。

    机构改革顺利完成。根据上级文件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按照“理顺体制、权责明确、精干效能、服务转型”原则,制定了《机构设置与职责划分方案》,对全校机构进行了调整。通过机构调整,进一步明确了职能,理顺了关系,探索出了与我校事业发展相适应的运行模式,形成了一个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管理体系。

    管理和服务水平逐步提高。全面开展节约型校园建设,在确保教学和科研经费不下降的基础上,全校办公经费每年压缩10%;积极开展节能改造,2007年和2008年水电消耗在上年的基础上分别下降了12%和17%,我校被评为“全国城市节水工作示范校园”。积极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拓宽了校园网出口,搭建了网上阅文平台,提高了网络利用率,我校被评为“山西省高校校园网应用建设先进集体”和“教育电子政务先进单位”。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出台了《重大活动安全管理办法》,投资200多万元加强校园监控建设,实行全天候滚动式巡逻制度,实现了校园安全动态管理,确保了校园安全和稳定。努力为离退休老同志发挥作用搭建平台,我校“关工委”连续三年被省教育厅评为先进集体。

    财务收支保持平稳。2006年以来,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不搞赤字”的原则,科学编制年度预算,强化经费使用的管理和监督,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在学校人员经费从2005年的8081万元增加到2009年12054万元的情况下,五大工程欠款从2005年末的1.18亿元减少至2700万元,共支付工程款9100万元。此外,还支付新增维修改造工程款3000余万元。同时,积极拓宽经费筹措渠道,2006年以来共争取到银行贷款1.1845亿元和财政专项资金拨款1.4169亿元,合计2.6014亿元。在总体负债率没有增加的前提下,为学校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资金保障。

    反腐倡廉建设进一步强化。坚持惩防并举,深入开展廉政教育活动,增强了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意识,提高了干部队伍的拒腐防变能力。2007年我校被评为山西省教育系统政风行风评议先进单位和纪检监察先进集体。

    (七)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高,办学特色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和行为教育选修课,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途径,我校“黄河魂”网站被评为山西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达标单位。建立了心理健康跟踪指导服务制度,完善了心理健康预警和危机干预处理机制,建成了“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被评为达标单位。制定了《关于在本科生中实行年级辅导员制的意见》,明确了辅导员工作职责,健全了辅导员考核机制,开展了辅导员管理开展“12311”活动,形成了多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学生管理模式。

    学风建设创优活动效果显著。制定了《学风建设实施方案》,召开了全校动员大会,开展了“四率创优”活动。通过连续两年开展学风建设创优活动,形成了学生骨干、年级辅导员、学院领导小组、学校领导组四级学风建设质量监控体系,学风建设创优活动取得显著成效,学风进一步浓厚,我校毕业生就业率超过了全省高校平均水平,2009年荣获“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以校园文化艺术节、科技文化节和社团文化月等活动为载体,举办了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推动了校园文化建设。我校“青春财大”网站还被评为全国高校百优网站。在第六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我校获得铜奖,取得了我校大学生科技活动全国奖项的突破;在第三届全国大学生ERP沙盘模拟对抗赛中,我校学生夺得了总冠军;在第五届“用友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中,我校获得全国总决赛特等奖;在2009年全国大学生数模竞赛中,我校获得国家二等奖2项;在2009年全国高校首届“三创赛”山西分赛区比赛中,我校获得特等奖1个。我校“春蕾工程”荣获全国百家优秀社团荣誉称号。

    我校积极彰显“挖掘晋商精神积极内涵,造就与时俱进商科英才”的办学特色,全面弘扬“明礼诚信、艰苦创业”的晋商精神,深入研究晋商特色的相关理论,充分挖掘晋商文化与学校文化的结合点,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人才培养中实现与学校办学特色的有机结合,培育、建设以校训精神和晋商精神为核心的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学生自排自演的话剧《立秋》将晋商精神和大学精神融汇渗透于艺术教育中,成为我校校园文化的一大亮点;我校申报的《传承三晋文化传统,弘扬晋商精神,建设和谐校园文化》,荣获教育部2007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奖;中国晋商研究院、晋商主题公园项目落户我校已经列入太原市委、市政府的议事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将为进一步彰显我校办学特色、提升社会影响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八)围绕学习实践活动,推进学校科学发展

    按照中央和省委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我校自3月中旬开始,围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三个转变’,大力提升‘四个服务’,努力建设较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主题载体,着力在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上下功夫,共发放学习辅导材料8000余册,印发学习实践活动文件26个,撰写心得体会3500余篇,编印活动简报77期,新出台制度57项、修订155项、废止53项,解决实际问题100件,满意度测评达到了99%以上,实现了“看得见、摸得着、觉得到”的良好效果。

    学习实践活动期间,中央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官方网站、中国教育报等中央媒体,以及山西电视台新闻联播、山西日报等都对我校学习实践活动进行了报道。我校作为山西高校唯一的代表,出席了习近平同志考察山西时的座谈会并进行书面交流。在省委领导小组召开的全省高校学习实践活动研讨会上,做了典型发言。省高校工委也多次编发简报进行报道,对我校学习实践活动所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我校学习实践活动达到了预期目标。

    各位代表,三年来,我们取得的办学成就和工作成绩,是在校党委、校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全校师生员工齐心协力、顽强拼搏的结果。借此机会,我代表学校,并通过各位代表,向广大师生员工表示诚挚的感谢!

    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学校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还不少。主要表现在:一是内部发展不平衡,不能完全适应时代需要与学校转型发展,学科结构、专业结构、人才队伍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二是核心竞争力不强,尤其是缺少学术大师和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科技领军人物,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三是办学资源不足,办学资金来源相对单一,争取社会资源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所有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并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一年的重点工作

    2010年,是实现“十一五”目标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研究并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紧紧围绕“稳定规模、调整结构、增加投入、改善条件、深化管理、提高质量”的战略思路,以“五大团队建设”为重点,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大胆创新,谋求发展,认真分析形势,科学合理地设计新时期整体工作,通过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注重办学理念、学校文化、学科布局、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特色定位、发展规划、人才强校等方面的建设,坚持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在更高层次和更高水平上谋求学校更好更快的发展。

    根据学校今后发展的战略思路,要重点做好以下十项工作。

    (一)深入推进学校科学发展,全面启动“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

    “十二五”是我校积极应对国内外教育形势发展环境重大变化的时期,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战略目标的时期,也是加快我校改革发展进程、全面建设较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目标的关键时期,科学制定和编制好“十二五”规划是关系我校未来长远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

    编制“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实施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更新规划理念,突出规划重点,改进规划方法,围绕目标,立足现实,强化举措,统筹协调,促进我校各项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编制“十二五”规划的主要原则是:编制“十二五”规划要坚持纵向分析与横向对比相结合、区域发展与国内外发展相结合、统一规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总体规划与分项规划相结合、学校发展与民生改善相结合的原则。

    “十二五”规划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组织调研及学习培训、开展规划前期重大发展问题研究、编制我校“十二五”规划、编制重点专项规划等四个环节,在全面总结“十一五”期间取得成绩,深刻研究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因素,对“十二五”期间国际国内形势和校内校外发展环境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研究提出我校“十二五”期间的战略目标、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和对策措施。

    编制“十二五”规划是在全校范围内进行的一项大型系统工程,时间长,任务重,涉及面广。学校将成立“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专门领导组,加强对编制工作的组织领导,同时要抽调专人,充分调研,制定详细工作方案,确保“十二五”规划的协调性、衔接性、可操作性和规划编制过程的科学化、民主化。

    (二)优化学科结构,增强学科实力和竞争力

    推进学科结构优化与调整。根据国家战略发展和山西经济建设的需求,结合我校建设较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目标,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强化重点、突出特色”的方针,在充分调研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学科建设机制创新,破除学科壁垒,对学科结构进行进一步优化和调整,逐步构建学科方向明确、梯队结构合理、基地平台宽厚、研究特色鲜明、优势能力突出的学科结构体系。

    着力培育学科优势。加强基础学科建设,有针对性地提高基础学科建设的水平,推进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重点学科与一般学科、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的交叉融合;按照“优势更突出、特色更鲜明、结构更加合理”的目标,加大重点学科建设力度,认真规划建设好省级和校级重点学科,巩固已有优势,发掘潜在优势,培育新的优势,力争在国家重点学科方面有一定突破。

    大力加强学位点建设。在不断提高现有学位点质量的同时,抓住第十一次学位点申报机会,认真做好申报博士学位授权点准备工作,不断扩大博士学位点建设规模;致力完善硕士学位点授权结构,健全专业学位授权体系。力争新增1—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同时,以学位点建设为中心进一步凝炼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建创新平台,营造学术氛围。

    (三)巩固本科教学评估成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继续推进教学质量工程。坚持“分类指导、分层管理”的原则,以本科教学评估优秀为基础,进一步完善对学院“分类指导、分层建设”的思路和措施,研究制定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模式下本科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评价指标体系、实现途径和保障措施,探索与教学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教学质量标准,重点在培养目标、基本规格、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分结构等方面实现转型。认真落实《山西财经大学“质量工程”、 “强校工程”项目管理实施办法》,进一步健全选课制、导师制和弹性学制相结合的教学管理制度,加强项目统筹规划和全程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水平和效果,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措施。加强专业建设,从学校办学定位和可持续发展的全局出发,不断完善专业体系建设,凸显人才培养特色。加大课程改革力度,拓宽专业选修课程,增加公共选修课程,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

    继续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认真执行集中管理分散培养的教育模式,建立并完善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以研究生“三助”改革为契机,建立健全研究生创新教育体系,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努力开创研究生教育新局面。进一步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高导师的综合素质和指导能力,明确导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推进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建设跨学科培养的平台、机制和环境。完成EMBA和JM学院组建工作,进一步完善培养方案,突出培养特色,确保培养质量。

    积极稳妥地发展其他层次教育。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开拓意识、创新办学模式、加强需求调查、发掘内外资源,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面向社会在职人员开展高端培训,为行业和区域提供针对性强、附加值高的教育服务。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独立学院办学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华商学院办学体制与机制。

    (四)探索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科研体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深入推进科研观念转变。进一步整合优质资源,优化科研环境,激发创新活力,推动科研项目从“被动承担”向“主动策划”转变,推动科研过程从“孤军奋战”向“团队攻关”转变,推动科研成果从“量的扩展”向“质的提升”转变,推动科研管理从“单一管理”向“矩阵管理”转变,从而促进学校从“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转变,切实增强学校自主创新能力

    健全科研管理制度体系。根据学校出台的一系列科研管理制度,各学院结合本单位实际,全面修订完善学院及科研机构的制度和实施办法,切实把学校转型期构建的科研制度在科研与管理、绩效与评价、贡献与激励、任务与考核、规范与约束、学术与道德等方面落到实处。

    加强科研创新团队和研究基地建设。遵循“分层建设、分类考核、优胜劣汰、梯度发展”原则,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山西经济建设需要组建科研创新团队,加强科研团队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科研能力的培养力度,提高他们的科研素质、把握学科前沿的能力、驾驭和运用最先进研究方法的能力。围绕经济、管理、法学三个学科和晋商研究、政府决策两个特色领域加强基地建设,组建“山西发展研究院”,发挥科研单位优势,力争新增2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基地和1个国家省级人文社科重点基地。

    不断提高科研成果质量。认真落实《科研奖励与项目资助管理办法》、 《年度科研贡献奖评审办法》和《科研标兵评审办法》等制度,充分发挥科研激励和约束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出高质量成果、承担高层次科研项目和申报高级别科研奖项,力争实现国家级重点项目零的突破。

    (五)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提高办学层次和水平

    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层次。巩固传统的国际交流优势,开拓新的合作范围和领域,重点加强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交流层次通过共同组建科研平台、联合申报课题、联合举办高水平学术会议等方式,进一步推动跨国科研合作取得实质性成果;以多种形式、多种途径聘请更多、更高层次的外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合作开展研究和长期工作;进一步加强中德合作,努力将中德合作项目办成我省高校对外合作的品牌。

    建设多层次教育合作平台。发挥高校在知识、人才、文化上的优势,充分利用社会人才、智力、资金、场所、设施等物质和非物质资源,主动出击,找准切入点和结合点,立足、依托、服务于区域环境,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融为一体,在为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供有力的支持的同时,形成我校模式齐全、规模适度、效益良好的合作办学格局。认真做好校友联络工作,进一步增强校友与学校之间的联系,使广大校友更加全面地了解学校,为学校发展建设献计献策、贡献力量。

    加强与兄弟院校的交流合作。坚持广泛交流与实质性合作相结合,积极争取更多承办、参与高层次学术活动的机会,使之成为我校对外宣传的窗口,成为与各兄弟院校交流和联系的桥梁,成为学习与借鉴先进办学经验的载体。

    (六)继续推进人才强校战略,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师资培养办法,加大师资队伍培训力度,重点是中青年学术骨干的培养,选送有发展潜力的教师到国内外重点大学、科研机构攻读博士学位或参加培训。构建人才引进组织服务体系,继续采取优惠政策,通过有效的机制和制度保障,积极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来校工作,力争实现高层次人才数量和质量的新突破。

    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切实加强教职工队伍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倡导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和爱校如家的主人翁精神,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树立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深入开展以“三育人”为主要内容的师德建设活动,强化职业道德规范,营造良好的教风。通过舆论宣传、树立典型、实践养成、制度规范等环节,进一步弘扬具有时代特征的师德风范。

    实施新一轮人事分配制度。本次教代会的一项重要议程就是审议通过新一轮人事分配制度。首次人事分配制度实行六年来,在调动教职工积极性、提高学校教学科研水平、推进学校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根据国家政策的变化,结合我校实际,经过充分调研,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新一轮人事分配制度已基本成型。新的人事分配制度主要特点是:通过调整现有的岗位结构及其相应的工作目标责任和评价标准,实行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加大对科研教学创新人才的分配倾斜力度,进一步加强公平有序的竞争和流动。新一轮人事分配制度的实施,有利于队伍结构更加优化、竞争和激励机制更加完善良好环境的形成,有利于更好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发挥人才作用和鼓励人才流动,有利于进一步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必将成为推动我校发展的新动力。

    (七)坚持育人为本理念,全方位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课堂教育为主导、以校园文化为载体、以团学组织为依托、以服务学生为宗旨,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工作。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开展系列主题教育,进一步促进优良校风学风的形成。以形势政策教育、社会实践教育、校园文化教育、网络文化教育为主要平台,充分发挥第二、第三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大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

    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强化辅导员的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深入开展辅导员管理“12311”活动,着力加强辅导员队伍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业务培训,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综合素质。

    探索学分制下学生教育管理新模式。深入推进学风建设活动,以“争先创优”为引导,以“四率创优”为载体,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风建设的生动性。坚持教育与管理、服务与保障、预警与诊治相结合,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以“黄河魂”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为依托,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净化网络育人环境。健全和完善学生管理制度体系,推进学生管理工作精益化、科学化,探索建立学分制条件下学生管理新模式。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以组织全校性各项大型活动为载体,以思想性、学术性、实践性为特色,坚持把晋商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全过程,努力构建我校校园文化新格局。继续组织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体系,举办好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和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引导、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加强和改进就业指导教育,强化全程指导、全员参与、全面服务的就业工作新机制,努力培养毕业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积极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化建设,完善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长效机制,保持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稳步提高。

    (八)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完善校园公共服务体系

    加快校园基本建设步伐。继续完成新征300亩土地手续办理和规划工作,加快北张村联建公寓与土地等资产过户工作,完成新建教学实验大楼和晋阳街过街天桥工程,完成校园部分道路、供热管网、食堂等改造工程;开工建设新建教工住宅楼,新增教职工住宅面积3—5万平方米;积极争取中国晋商研究院落户我校,加快与太原市合作建设晋商主题公园。同时,注重新建楼宇的外观设计,保持校园建筑风格的整体协调,突出晋商办学特色,努力建设高品位的人文景观、景区。

    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强网络硬件建设和信息系统建设,扩大校园网络覆盖范围,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化网络资源管理,保证安全、健康的校园网络环境。加快数字图书馆建设,加大文献资源建设力度,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为建设数字化校园奠定坚实基础。

    推进平安校园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认真实施《山西财经大学突发公共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加强“人防、物防、技防”,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完成校园监控三期工程,进一步健全校园安全防范网络体系,完善治安防范机制,防止各类重大责任事故的发生。认真落实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加强校园综合治理和周边环境整治,为广大师生员工营造一个更加安定、优美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九)强化科学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深化校内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管理重心下移改革工作,明确各管理层的责、权、利,完善责权统一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校级管理层的主要任务是战略规划与宏观管理,外抓机遇,内求发展,政策引导,协调监督。逐步扩大各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等方面的自主权,充分发挥学院的办学主动性和积极性。进一步完善目标管理指标体系及考核办法,全面深入地推进工作目标责任制管理改革。

    认真开展推进学校转型发展科学发展主题活动。以教学、科研、实验、辅导员和管理干部等“五大团队”建设为重点,着力在内涵提升上做大文章、在教育质量上下大功夫、在科学发展上迈大步骤,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推进我校转型发展科学发展。

    提高职能部门服务水平和执行能力。认真实施首问负责制和限时办结制,完善责任追究制,进一步提高职能部门的“四服务”意识。积极推进职能部门转变工作作风,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认真听取广大师生员工的意见,特别要善于听取富有建设性的不同意见,发挥师生员工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

    进一步加强财务、资产和审计工作。继续实施积极、稳健的财务政策,加强预算管理,强化节约意识,拓宽筹资渠道,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学校财务安全运行,为学校发展提供财力保障。严格资产管理制度,重视无形资产管理,实现资产管理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不断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完善学校招投标管理制度,继续加强对财务、基建、招生、采购、后勤等重点领域的审计监督工作,认真做好工程项目跟踪审计、干部离任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等工作。

    提高后勤服务质量和水平。适应机构调整后后勤部门职能的变化,按照后勤为学校发展服务、为师生服务、为和谐校园建设服务的基本思路,优化组织结构,调整服务职能,加强后勤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建设。以坞城校区新建高层住宅楼和平阳校区为试点,积极探索建立市场化运作的物业管理模式。继续深入开展以节能降耗为重点的建设节约型校园活动,力争水电消能有更大的下降。

    (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加强以校训精神和晋商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文体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加强以优良的教风、学风、工作作风为主要内容的校风建设。加强师德建设,规范学术道德,营造求真务实的学术氛围。

    大力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加强宣传策划,做好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各种载体,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宣传为学校发展服务,大力宣传学校建设发展成果,进一步提高学校知名度。尤其要加大对重要典型人物、重要改革举措、重要科研成果的宣传力度,努力营造积极向上、文明健康、和睦相处、和谐共事的工作氛围和文化环境。

    继续推进依法治校工作。认真做好“五五普法”工作,加强法治教育宣传,提高师生的法制观念和安全防范意识。不断完善双代会制度,反映教职工意见,着力解决师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逐步形成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的校园氛围。进一步完善校务公开形式,加大校务公开力度,充分发挥校(院)务公开栏、校长信箱、校园网等在校务公开中的作用,尊重和保障广大师生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全面完善各类规章制度,加大对规章制度落实情况的督察力度,不断推进依法治校的进程。

    进一步加强廉政教育建设。深入推进廉政教育和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建立和完善拒腐防变教育和预防职务犯罪的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监控机制,采用机制保障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的措施,切实将廉政教育落到实处,确保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鼓舞人心;展望未来,催人奋进。我校的转型发展刚刚起步,“十一五”规划已经到了最为关键的“收官之年”,困难和挑战考验着我们,事业和使命召唤着我们,让我们在校党委的领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奋发有为的状态、更加扎实卓越的工作,为顺利实现学校转型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